诗文 |
正大光明,透彻简易,如天地之为形,如日月之垂象,足以开物成务,足以济世安民,达之天下万世而无弊,此谓天言。平易明白,切近精实,出于吾口而当于天下之心,载之典籍而裨于古人之道,是谓人言。艰深幽僻,吊诡探奇,不自句读不能通其文,通则无分毫会心之理趣;不考音韵不能识其字,识则皆常行日用之形声,是谓鬼言。鬼言者,道之贼也,木之孽也,经生学士之殃也。然而世人崇尚之者何?逃之怪异,足以文凡陋之笔;见其怪异,易 |
释义 |
正大光明,透彻简易,如天地之为形,如日月之垂象,足以开物成务,足以济世安民,达之天下万世而无弊,此谓天言。平易明白,切近精实,出于吾口而当于天下之心,载之典籍而裨于古人之道,是谓人言。艰深幽僻,吊诡探奇,不自句读不能通其文,通则无分毫会心之理趣;不考音韵不能识其字,识则皆常行日用之形声,是谓鬼言。鬼言者,道之贼也,木之孽也,经生学士之殃也。然而世人崇尚之者何?逃之怪异,足以文凡陋之笔;见其怪异,易【名句】正大光明,透彻简易,如天地之为形,如日月之垂象,足以开物成务①,足以济世安民,达之天下万世而无弊,此谓天言。平易明白,切近精实,出于吾口而当于天下之心,载之典籍而裨于古人之道②,是谓人言。艰深幽僻,吊诡探奇③,不自句读不能通其文,通则无分毫会心之理趣;不考音韵不能识其字,识则皆常行日用之形声,是谓鬼言。鬼言者,道之贼也,木之孽也④,经生学士之殃也。然而世人崇尚之者何?逃之怪异,足以文凡陋之笔;见其怪异,易以骇肤浅之目。此光明平易大雅君子为之汗颜泚颡⑤,而彼方以为得意者也。哀哉! 【译文】正大光明,透彻简易,如同天地之成形、日月之垂象,足以通晓万物之理,按理行事得到成功;足以达到安民济世的目的,流传到天下万世也无任何弊病,这叫做天言。平易明白,切近精实,从我口中说出而符合天下人的心意,载入典籍对古人讲的道理又有所补益,这叫做人言。艰深幽僻,吊诡探奇,不仔细研究句读不能读通他的文章,读通了也没有合于人心的理趣;不考察音韵不能认识他的文字,认清了都是日常通用的字,这叫做鬼言。鬼言,是害道的东西,如同树木长出的多余的枝杈,这对学习经典的学生来说真是祸殃。为什么世人崇尚这些鬼言呢?因为运用怪异的文词,可以文饰那些平凡浅陋的文章;看到怪异的文词,又会使那些见识肤浅的人惊讶。这样做,那些运用光明正大的天言及运用平易明白的人言的正人君子会感到羞愧,而那运用鬼言的人还自以为得意,真是可悲啊! 注释 【注释】①开物成务:通晓万物之理,按理行事,得到成功。《周易·系辞上》:“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②裨(bì):补益。 ③吊诡:怪异,奇特。 ④孽:孽牙,灾祸的苗头。此处指树木长出多余的枝杈。 ⑤泚颡(cǐsǎnɡ):汗出貌。此指因羞愧而流汗。颡,额。《孟子·滕文公上》:“其颡有泚。”吕坤在此批评那种艰深晦涩而毫无理趣的虚假文风。 |
随便看 |
-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是什么意思
- 《夫君子非无怨也,不报怨也;非不报怨也,以直报怨也.苟其人可恶而可去,则报之以可恶可去之道焉;苟其人可好而可用,则报之以可好可用之道焉.其恶而去之也,好而用之也,直也,合天下之公是也.》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是什么意思
- 《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fou否)之细;视衮(gun滚)龙之文,然后知被(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是什么意思
- 《夫命令者,人主所以取信于下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是什么意思
-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是什么意思
-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原文|注释|赏析是什么意思
-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是什么意思
- 《夫唯贤者学于圣人,圣人亦相因而学也.孔子因于文武,文武因于成汤,成汤因于夏后,夏后因于尧舜.故六籍者,群圣相因之书也.》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是什么意思
- 《夫善国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是什么意思
- 《夫善国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是什么意思
- 《夫善恶之相从,如景乡之应形声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是什么意思
- 《夫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性之累也,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瘖,惊怖为狂.忧悲多恚,病乃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通而不变,静之至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不与物散,粹之至也,能此五者,则通于神明,通于神明者,得其内者也,是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废,中能得之,则外能收之,中之得则五藏宁,思虑平,筋力劲强,耳目聪明,疏达而不悖,坚强而不鞼,无所大过而无所不逮,处小而不逼,处大而不窕,其魂不躁,其神不娆.》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是什么意思
- 《夫嗟来而招之,投而与之,乞者由不取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是什么意思
-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是什么意思
- 《夫国之所以不能士者,有五阻焉:主不好士,谄谀在旁,一阻也;言便事者,未尝见用,二阻也;壅塞掩蔽,必因近习,然后见察,三阻也;讯狱诘穷其辞,以法过之,四阻也;执事适欲,擅国权命,五阻也.》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是什么意思
-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是什么意思|译文|出处是什么意思
- 《夫圣人之于善也,无小而不举;其于过也,无微而不改.》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是什么意思
- 《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hao号)也.及至朞(ji机)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是什么意思
- 《夫圣人纯,贤者驳,周公不求备,四肢不相兼,……是故高祖所辅佐,光武所将相,不遂伪举,不责兼行,亡秦之所弃,王莽之所捐,二祖任用以诛暴乱,成致治安.》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是什么意思
- 《夫圣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于己而已,贪污之心,奚由生哉?》译文与赏析是什么意思
-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是什么意思
-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赏析|译文|出处|解读|是什么意思
- 《夫士之所耻者,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是什么意思
- 《夫士有忠义之行,践绳墨之节,其于平日,乃无异于众人;及至处患蹈难,而志气贞刚,然后知其殊也.》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是什么意思
- 《夫士者,众之所仰望也.服儒衣,读儒书,而躬小人之行,是涂民耳目也.士之不德,师非其师也.师之不才,学校不修之过也.》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是什么意思
- 近似的意思
- 近似値的意思
- 近似分析的意思
- 近似式的意思
- 近似解析的意思
- 近似計算的意思
- 近傍的意思
- 近傍系的意思
- 近刋的意思
- 近古的意思
- name-dropping
- name dropping
- namedropping
- name is mud
- nameless
- namely
- nameplate
- nameplates
- names
- namesa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