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扬之水》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
释义 |
《扬之水》原文|译文|注释|赏析〔原文〕
扬之水,(鲁扬作杨。)
白石凿凿。
素衣朱襮,(鲁襮亦作绡,齐
从子于沃。襮亦作宵。)
既见君子,
云何不乐?
(凿、襮、沃、乐,宵部。)
扬之水,
白石皓皓。
素衣朱绣,
从子于鹄。(齐鹄作皋。)
既见君子,
云何其忧?(鲁何作胡。)
(皓、绣、鹄、忧,幽部。)
扬之水,
白石粼粼。
我闻有命,(鲁作国有大命,不可以告
不敢以告人。人,妨其躬身。)
(粼、命、人,真部。)
〔译文〕
河水哗哗流淌,河中那洁白的岩石,被冲刷得更加纯净明亮。桓叔啊,我要到曲沃去跟随您,您即将穿上那白衣红领的诸侯国君的盛装了。现在已经亲眼见到了您,我心中怎么能不万分高兴呢?
河水哗哗流淌,河中那洁白的岩石,被冲洗得更加晶莹闪光。桓叔啊,我到鹄邑去投奔您,您即将穿上那白衣红领的诸侯国君的盛装了。现在已经亲眼见到了您,我心中怎么还能有什么忧愁呢?
河水哗哗流淌,河中那洁白的岩石,在清澈的流水中闪闪放光。我一定听从您的命令,决不将秘密泄露给任何人。
〔评介〕
《毛序》说:“《扬之水》,刺晋昭公也。昭公分国以封沃,沃盛强,昭公微弱,国人将叛而归沃焉。”孔《疏》说:“作《扬之水》诗者,刺晋昭公也。昭公分其国地以封沃国,谓封叔父桓叔于曲沃之邑也。桓叔有德,沃是大都,沃国日以盛强,昭公国既削小,身又无德,其国日以微弱,故晋国之人,皆将叛而归于沃国焉。昭公分国封沃,已为不可;国人将叛,又不能抚之也;故刺之,此刺昭公。《经》皆陈桓叔之德者,由昭公无德而微弱,桓叔有德而盛强。国人叛从桓叔,昭公之国危矣,而昭公不知,故陈桓叔有德,民乐从之,所以刺昭公也。”在晋国历史上,统治阶级内部,曾产生过翼和沃两个集团争权夺利的斗争,经六七十年的反复较量,最后以曲沃集团取得晋国的统治权而告终。这是见诸于《左传》和《史记》的有关记载的。《毛序》和孔《疏》认为《扬之水》反映了这场斗争,这基本是正确的。特别是孔《疏》中提到“昭公无德而微弱,桓叔有德而盛强”,因而造成“国人叛从桓叔”,这更给我们正确理解诗意提供了有力的根据。只是纵观诗意,所谓“刺晋昭公”之说,实属牵强附会。朱熹在《诗集传》里去掉此语,直书“晋昭侯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是为桓叔。其后沃盛强而晋微弱,国人将叛而归之,故作此诗”,可谓深明诗意。高亨说:“这首作者是昭侯一系的贵族,他到曲沃去,投靠桓叔一系,作这首诗表示对桓叔一系的忠诚。”(《诗经今注》)这一结论应该说是符合诗的本意的。这里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对这一位离开昭侯一系,投靠桓叔一系的贵族的行动应该怎样看呢?当然,从本质上说,昭侯也好,桓叔也好,他们之间的争斗只是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谈不上什么是非曲直的问题。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将双方完全等同起来。正如朱熹在此诗最后注释中所说的:“李氏曰,古者不轨之臣欲行其志,必先施小惠以收众情,然后民翕然从之,田氏之于齐,亦犹是也。”这也就是孔《疏》所说的“桓叔有德而盛强”。不管是“施小惠”也罢,还是所谓“有德”也罢,总比那种施暴政和无德强一些吧!因此诗作者那种“背叛昭公”“投靠桓叔”的举动还不失为是一种“弃暗投明”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应当予以肯定的。
全诗三章,前二章各六句,诗人写他在投奔曲沃路途中跋山涉水的艰难,写他对即将穿上作为诸侯国君标志的白衣红领盛装的桓叔形象的仰慕与想象。写他在见到桓叔以后的放心与喜悦。第三章四句,写他见到桓叔后桓叔给他的清晰的印象,并表示忠于桓叔的决心。诗歌章节之间,随着事情发展过程,移步换形、移步换“心”,句数和句式也随之变化。不仅如实地传达出了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而且一反《诗经》中一般章句缺乏变化的较板滞的形式,因而显出整齐中又有变化,形式显得活泼了。
每章开头,均以激扬的流水和洁白的岩石起兴,而在描写岩石时又有凿凿、皓皓、粼粼的不断变化,这既有深刻的寓意,又可以引起人丰富的联想。这一方面,可能是出自于诗人跋山涉水时景物的如实写照,显示出路途的遥远艰难,而另一方面,那奔腾的流水,那不断激起的阵阵波涛,不正是当时翼(晋都)、沃两系不断斗争政治风云起伏变化的象征吗?它不正是置身于这场尖锐复杂斗争中诗人长期以来心情不得平静,特别是此时此刻心情格外激动的象征吗?它不是正预示还将有更大的风云变化吗?那矗立于水中的白石,形象是那样美好,那样鲜明!那里面既寄寓着他对光明前途的追求和希望,而且他新主人桓叔的坚强而美好的形象也似乎体现在这洁白的岩石之中了。这真正是“兴”之所到,意味无穷。 |
随便看 |
- 圣人以悲悯为心》原文|译文|赏析是什么意思
-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劝爱?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是什么意思
- 圣人以见义不为属无勇,世儒以知而不行属无知;圣人体道有三达德,曰智、仁、勇;世儒曰知行只是一个,不知谁说得是?愚谓自道统初开,工夫就是两项,曰“惟精”,察之也;曰“惟一”,守之也。千圣授受,惟此一道,盖不精则为孟浪之守,不一则为想象之知。曰“思”曰“学”,曰“致知”曰“力行”,曰“至明”曰“至健”,曰“问察”曰“用中”,曰“择乎中庸,服膺勿失”,曰“非知之艰,惟行之艰”,曰“非苟知之,亦允蹈之”,是什么意思
- 圣人低昂气化,挽回事势,如调剂气血,损其侈不益其强,补其虚不甚其弱,要归于平而已。不平则偏,偏则病,大偏则大病,小偏则小病。圣人虽欲不平,不可得也。是什么意思
- 圣人作用,皆以阴为主,以阳为客。阴所养者也,阳所用者也。天地亦主阴而客阳,二氏家全是阴。道家以阴养纯阳而啬之,释家以阴养纯阴而宝之。凡人阴多者,多寿多福;阳多者,多夭多祸。是什么意思
- 圣人作经,有指时物者,有指时事者,有指方事者,有论心事者,当时精意与身往矣。话言所遗,不能写心之十一,而儒者以后世之事物、一己之意见度之,不得则强为训诂。呜呼!汉宋诸儒不生,则先圣经旨后世诚不得十一,然以牵合附会而失其自然之旨者亦不少也。是什么意思
- 圣人做出来都是德性,贤人做出来都是气质,众人做出来都是习俗,小人做出来都是私欲。是什么意思
- 圣人先忤而后合,众人先合而后忤是什么意思
- 圣人制礼,本以体人情,非以拂之也。圣人之心非不因人情之所便而各顺之,然顺一时便一人,而后天下之大不顺便者因之矣。故圣人不敢恤小便拂大顺,徇一时弊万世,其拂人情者乃所以宜人情也。是什么意思
- 圣人制规矩不制方圆,谓规矩可为方圆,方圆不能为方圆耳。是什么意思
- 圣人千案序》鉴赏是什么意思
-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是什么意思
-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是什么意思
- 圣人千言万语,经史千帙万卷,都是教人学好,禁人为非。若以先哲为依归,前言为律令,即一二语受用不尽。若依旧作世上人,或更污下,即将苍颉以来书读尽,也只是个没学问底人。是什么意思
- 圣人只有一种才,千通万贯,随事合宜。譬如富贵,只积一种钱,贸易百货都得。众人之才如货,轻縠虽美,不可御寒;轻裘虽温,不可当暑。又养才要有根本,则随遇不穷;运才要有机括,故随感不滞;持才要有涵蓄,故随事不败。是什么意思
- 圣人因蛛而知网罟,蛛非学圣人而布丝也。因蝇而悟作绳,蝇非学圣人而交足也。物者天能,圣人者人能。是什么意思
- 圣人在上,能使天下万物各止其当然之所,而无陵夺假借之患,夫是之谓各安其分而天地位焉。能使天地万物各遂其同然之情而无抑郁倔强之态,夫是之谓各得其愿而万物育焉。是什么意思
- 圣人垂世则为持衡之言,救世则有偏重之言。持衡之言,达之天下万世者也,可以示极。偏重之言,因事因人者也,可以矫枉。而不善读书者,每以偏重之言垂训,乱道也夫!诬圣也夫!是什么意思
- 圣人处世,只于人情上做工夫,其于人情,又只于未言之先、不言之表上做工夫。是什么意思
- 圣人处事,如日月之四照,随物为影;如水之四流,随地成形,己不与也。是什么意思
- 圣人处事,有变易无方底,有执极不变底,有一事而所处不同底,有殊事而所处一致底,惟其可而已。自古圣人适当其可者,尧舜禹文周孔数圣人而已。当可而又无迹,此之谓至圣。是什么意思
- 圣人处小人,不露行迹,中间自有得已处。高崖陡堑,直气壮頄,皆褊也。即不论取祸,近小丈夫矣。孟子见乐正子从王欢,何等深恶,及处王欢,与行而不与比,虽然,犹形迹矣。孔子处阳货,只是个绐法,处向魋,只是个躲法。是什么意思
- 圣人妙处在转移人不觉。贤者以下便露圭角,费声色做出来,只见张皇。是什么意思
- 圣人学问只是人定胜天。是什么意思
- 圣人尝自视不如人,故天下无有如圣人者,非圣人之过虚也,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其一才一智未必皆出圣人下也。以圣人无所不能,岂无一毫之未至;以众人之无所能,岂无一见之独精。以独精补未至,固圣人之所乐取也。此圣人之心日歉然不自满足,日汲汲然不已于取善也。是什么意思
- 方位表的意思
- 方位見的意思
- 方位角的意思
- 方位角指示器的意思
- 方位角計的意思
- 方位計的意思
- 方位配列的意思
- 方便的意思
- 方円的意思
- 方向的意思
- delaying
- delaying tactic
- delayingtactic
- delaying-tactic
- delaying tactics
- delays
- Del Boy
- delboy
- del-boy
- delectab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