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1].》鉴赏 |
《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过蒲,会公叔氏以蒲叛,蒲人止孔子.》鉴赏 |
《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秋,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1],喟然叹》鉴赏 |
《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鉴赏 |
《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1].》鉴赏 |
《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明年,孔子自蔡如叶[1].》鉴赏 |
《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明岁,子路死于卫.》鉴赏 |
《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孔子遂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1].》鉴赏 |
《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孔子遂至陈,主于司城贞子家.》鉴赏 |
《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鉴赏 |
《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孔子生鲤,字伯鱼.》鉴赏 |
《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1].》鉴赏 |
《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孔子既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鉴赏 |
《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鉴赏 |
《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太史公》鉴赏 |
《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1],一年,四方皆则之[2].》鉴赏 |
《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佛肸为中牟宰[1].》鉴赏 |
《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于是孔子自楚反乎卫.》鉴赏 |
《史记·太史公谈仁义法纪治国》鉴赏 |
《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能信意强秦[1],而屈体廉子,用徇其君,俱重于诸侯.》鉴赏 |
《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维昔黄帝,法天则地.》鉴赏 |
《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鉴赏 |
《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维三代尚矣[1],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2],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鉴赏 |
《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直曲塞[1],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鉴赏 |
《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鉴赏 |
《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1],而太史公留滞周南[2],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鉴赏 |
《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昔在颛顼[1],命南正重以司天[2],北正黎以司地[3].》鉴赏 |
《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敢犯颜色以达主义[1],不顾其身.》鉴赏 |
《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少康之子,实宾南海,文身断发,鼋》鉴赏 |
《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夫儒者以六艺为法[19],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20],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鉴赏 |
《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太史公曰[1]:“先人有言》鉴赏 |
《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鉴赏 |
《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1],受《易》于杨何[2],习道论于黄子[3].》鉴赏 |
《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太伯避历[1],江蛮是適;文武攸兴,古公王迹.》鉴赏 |
《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壶遂》鉴赏 |
《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以淮南叛楚归汉,汉用得大司马殷[1],卒破子羽于垓下.》鉴赏 |
《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上大夫壶遂曰[1]:“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鉴赏 |
《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1],幽于缧绁[2].》鉴赏 |
《史记·太史公自序》鉴赏 |
《史记·天文地理的利用·天官书》鉴赏 |
《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骞既至乌孙,乌孙王昆莫见汉使如单于礼,骞大惭[1],知蛮夷贪,乃》鉴赏 |
《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1],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2].》鉴赏 |
《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贰师将军军既西过盐水,当道小国恐,各坚城守,不肯给食.》鉴赏 |
《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西北外国使,更来更去[1].》鉴赏 |
《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自博望侯骞死后,匈奴闻汉通乌孙,怒,欲击之.》鉴赏 |
《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自博望侯开外国道以尊贵,其后从吏卒皆争上书言外国奇怪利害,求使.》鉴赏 |
《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而汉使者往既多,其少从率多进熟于天子[1],言》鉴赏 |
《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汉已伐宛,立昧蔡为宛王而去.》鉴赏 |
《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是后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1].》鉴赏 |
《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居匈奴中,益宽[1],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2],西走数十日,至大宛.》鉴赏 |
《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太史公》鉴赏 |
《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大宛之迹,见自张骞[1].》鉴赏 |
《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初,贰师起敦煌西,以为人多,道上国不能食[1],乃分为数军,从南北道.》鉴赏 |
《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其夏,汉亡浞野之兵二万馀于匈奴[1].》鉴赏 |
《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于是贰师后复行,兵多,而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鉴赏 |
《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乌孙使既见汉人众富厚,归报其国,其国乃益重汉.》鉴赏 |
《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乌孙以千匹马聘汉女,汉遣宗室女江都翁主往妻乌孙[1],乌孙王昆莫以为右夫人[2].》鉴赏 |
《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钩弋夫人姓赵氏[1],河间人也[2].》鉴赏 |
《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褚先生曰[1]:臣为郎时[2],问习汉家故事者钟离生[3].》鉴赏 |
《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薄太后[1],父吴人[2],姓薄氏,秦时与故魏王宗家女魏媪通[3],生薄姬,而薄父死山阴[4],因葬焉.》鉴赏 |
《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自古受命帝王[1],及继体守文之君[2],非独内德茂也[3],盖亦有外戚之助焉[4].》鉴赏 |
《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窦太后[1],赵之清河观津人也[2].》鉴赏 |
《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王太后[1],槐里人[2],母曰臧儿.》鉴赏 |
《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吕后长女为宣平侯张敖妻[1],敖女为孝惠皇后.》鉴赏 |
《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卫皇后字子夫[1],生微矣[2].》鉴赏 |
《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卫子夫立为皇后,后弟卫青字仲卿,以大将军封为长平侯.》鉴赏 |
《史记·商鞅变法》鉴赏 |
《史记·商君列传第八·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1],恐天下议己[2].》鉴赏 |
《史记·商君列传第八·太史公》鉴赏 |
《史记·商君列传第八·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1],名鞅,姓公孙氏[2],其祖本姬姓也[3].》鉴赏 |
《史记·商君列传第八·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1].》鉴赏 |
《史记·商君列传第八·后五月而秦孝公卒[1],太子立.》鉴赏 |
《史记·商君列传第八·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1],将修穆公之业[2],东复侵地[3],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4].》鉴赏 |
《史记·周室之兴》鉴赏 |
《史记·周亚夫军细柳》全文|原文注解与大意翻译 |
《史记·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胶西群臣或闻王谋[1],谏》鉴赏 |
《史记·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汉廷臣方议削吴[1].》鉴赏 |
《史记·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条侯将乘六乘传[1],会兵荥阳.》鉴赏 |
《史记·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晁错为太子家令[1],得幸太子[2],数从容言吴过可削[3].》鉴赏 |
《史记·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孝景帝三年正月甲子[1],初起兵于广陵[2].》鉴赏 |
《史记·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孝文时[1],吴太子人见[2],得侍皇太子饮博[3].》鉴赏 |
《史记·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太史公曰[1]:吴王之王[2],由父省也[3].》鉴赏 |
《史记·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吴王濞者[1],高帝兄刘仲之子也[2].》鉴赏 |
《史记·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吴王之初发也[1],吴臣田禄伯为大将军.》鉴赏 |
《史记·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吴楚反书闻,兵未发,窦婴未行,言故吴相袁盎[1].》鉴赏 |
《史记·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二月中,吴王兵既破[1],败走,于是天子制诏将军曰》鉴赏 |
《史记·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三王之围齐临菑也[1],三月不能下[2].》鉴赏 |
《史记·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七国反书闻天子[1],天子乃遣太尉条侯周亚夫将三十六将军[2],往击吴楚;》鉴赏 |
《史记·君臣合作共夺社稷的典范·高祖本纪》鉴赏 |
《史记·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1].》鉴赏 |
《史记·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鉴赏 |
《史记·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太史公》鉴赏 |
《史记·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1].》鉴赏 |
《史记·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1],知有身[2].》鉴赏 |
《史记·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鉴赏 |
《史记·名和命的取舍·伯夷列传》鉴赏 |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第四·太史公》鉴赏 |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第四·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1].》鉴赏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相如还报.》鉴赏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1].》鉴赏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相如使时,蜀长老多言通西南夷不为用[1],唯大臣亦以为然.》鉴赏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1],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馀人,用兴法诛其渠帅[2],巴蜀民大惊恐.》鉴赏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楚使子虚使于齐,齐王悉发境内之士,备车骑之众,与使者出田[1].》鉴赏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无是公听然[1]而笑》鉴赏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居久之,蜀人杨得意为狗监[1],侍上.》鉴赏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太史公》鉴赏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鉴赏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其后人有上书言相如使时受金[1],失官.》鉴赏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鉴赏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于是大司马进》鉴赏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乌有先生》鉴赏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于是乃使专诸之伦,手格此兽[1].》鉴赏 |
《史记·召平吊萧相国》鉴赏 |
《史记·古公迁岐》鉴赏 |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1],有气敢任[2].》鉴赏 |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太史公》鉴赏 |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大将军卫青者[1],平阳人也[2].》鉴赏 |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其明年,天子与诸将议》鉴赏 |
《史记·卜式输财言治》鉴赏 |
《史记·南越列传第五十三·太史公》鉴赏 |
[首页] [上一页] [2360] [2361] [2362] [2363] [2364] [2365] [2366] [下一页] [末页] 共有 310806 条记录 页次: 2363/2591 |